主要有:無機氮(氨氮、硝態氮、氮氣)、和有機氮(蛋白氮、氨基酸氮、殘餌)
1.1. 水產養殖水體中氮的來源是什么?
水產養殖中特別需要注意水體中氮的含量,以及其存在的形式,養殖水體中的氮源主要來自于:① 養殖戶施放到魚塘中的動物糞肥;② 碳氨、尿素、磷氨等化學肥料;③ 老化和死亡的浮游動植物尸體分解產物,當然這一項也是來源于前兩項;
施入糞肥的目的是為了培育水體中的浮游生物(動植物),以及讓濾食性的魚類(如鰱魚、鳙魚等)直接濾食,化肥則純粹是為了培育水體浮游生物,魚類則可以以這種浮游生物為餌料;
1.2. 水產養殖水體中的氮以什么形式存在?
在養殖水體中,溶解于水中的氮素養分主要以以下形式存在:
1.2.1 無機氮
水體中的無機氮又分為氨態氮和硝態氮兩種;
① 氨(或銨)態氮;一些文件中把它們統稱為氨氮;
即為:氨(或銨)態氮又分為離子形式的銨態氮(NH4+),和分子形式的氨態氮(NH3),后者對魚類毒害極大,而前者對魚類則基本無毒。
氨(或銨)態氮均可以被水體中的藻類作為氮肥吸收同化,和作為微生物氮源。
② 硝態氮;
即為:硝態氮(NO3-—N)、亞硝態氮(NO2-—N)和過渡產物(過渡產物如有氧化亞氮等);其中以亞硝態氮(即常說的亞硝酸鹽)對魚類的毒害最大,而硝態氮(即硝酸鹽)是無毒的。亞硝酸鹽放在下一節中講述。
硝態氮均可以作為水體中的藻類的氮肥營養而被吸收同化,和作為微生物氮源。
③ 氮氣
水體中也存在氮氣,可以被固氮藻類吸收同化。
1.2.2 有機氮
有機氮包括氨基酸、蛋白質、核酸和腐殖酸等等,可以被濾食性魚類直接濾食消化吸收,以及成為水體中微生物的營養,和藻類吸收。
1.3. 水體中的PH值對氮源存在形式有極大的影響
值得一提的是:水體中的酸堿度,或者說PH值對氮存在的形式有決定性的影響:
在池水pH值小于7時,水中的氮幾乎都以離子形式的銨態氮形式(NH4+)存在;pH 值大于11時,水中的氮則幾乎都以分子形式的氨態氮(NH3)存在,對魚毒害極大;所以,PH值越高,越可能存在氨氮的毒性大。
1.4. 不同形式的氮源,對養殖水體、以及對魚類的影響如何?
首先我們必須知道:以氨氣分子(NH3 )形式存在的氨態氮對魚的危害大,而以離子(NH4+)形式存在的銨態氮對魚幾乎沒有毒性。
如此看來,從以上PH對水體氮存在形式的影響我們知道,我們必須維持水體的PH值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為宜,這樣才能減少水體中毒害最大的分子氨態氮的含量。魚類最適宜在pH值為7.8--8.5的中性或微堿性水體中生長
亞硝態氮(即亞硝酸鹽)對魚的毒性極大,而硝酸鹽基本是無毒的,亞硝酸鹽多是在水體缺氧的情況下產生,特別是池塘底部長年積累了大量有機物質的底泥的情況下,在深秋初冬季節,氣溫轉低的情況下,水體特別是底部開始缺氧,大量有機物在厭氧環境中經反硝化作用,產生亞硝酸鹽。
如此看來,必須注意在夜間及入冬季節加強增氧措施,以及注意清除底泥,或清塘時徹底清除有機底泥,并進行必要的消毒處理。
1.5. 水體中氮源的作用
一方面:這些氮素養分是浮游植物所需要的。有了它,浮游植物才能生長,并且為魚類提供天然食料。
另一方面:水體中的氨態氮含量過高會破壞水生動物的鰓組織,并滲進血液,降低血液載氧能力,使呼吸機能下降。從而影響水產養殖。
所以,水體中的氮源在以上兩個方面似乎是一對矛盾體,它即是魚類食物或餌料來源的初級生產者(有益藻類)的原料,含量過高又會影響魚類的生長和健康,在這里,顯然,水中的氮源總量必須有一個度,即不影響魚類的健康,又能為藻類提高必要的氮肥來源,二者都需要兼顧,缺一不可。
在水體中使用活力優水泰,可以有效地協調調節氨氮和硝態氮水平,達到一個良好的動態平衡。
1.6. 通過以上知識,對我們施用氮肥糞肥有何指導?還有更好的調水方法嗎?
從以上學到的知識,顯然我們至少應該認識到以下幾點:
① 水中的氮形式以分子態氨態氮(NH3 )、和亞硝態氮(NO2-)的毒性最大,前者氨態氮在PH值過高時容易發生,后者在水中缺氧時容易發生;
這對我們施用氮肥時的指導是:
施肥培育浮游植物,應掌握在水體氨態氮含量較低時進行。為了提高施肥效果,避免氨態氮含量超標造成損失,施肥時要注意兩點:一是在施用硫酸銨等氮肥時應避免pH值過高,以防NH4+轉化為有毒的NH3。二是在施用硝酸鉀等硝態氮肥時,應防止缺氧,以免造成亞硝酸鹽毒性增加,以及反硝化脫氮損失及隨水流失。
② 在以糞肥為水肥時,不必再施用無機化學氮肥了,糞料必須預處理。
同時,糞肥中含有大量生物耗氧量物質,直接施到水體中的話,會大量和短時間內消耗水體大量的氧氣,造成缺氧,再造成亞硝酸鹽增加和脫氮損失,所以,動物糞便最好是在岸上采用發酵的方式進行預處理,發酵方法見前述。
1.7 氨態氮在養魚生產中應注意的問題
在夏季,由于水生植物的強烈光合作用,消耗了水中的二氧化碳,能使水中pH值上升到8.0以上,有時還超過9.0,此時分子氨的比例大大增加,使總氨的毒性劇增,這種情況下絕不能施氨肥,防止發生急性氨中毒。
水中的pH值、溶解氧、溫度等因子24 h呈周期性變化,氨的毒性也隨之發生周期性變化,白天毒性可能較大,夜晚較小。這樣在慢性中毒的情況下,已受到不良影響的魚類,在分子氨濃度下降時也可能得以恢復。因而,在我國的養魚池中,氨含量雖然較高,但慢性中毒癥狀并不多見。
冬季,魚類在冰下越冬時,冰下水環境成為一個封閉的系統,各種水化因子的周日變化較小,分子氨濃度的變化也較慢。魚類在這樣的環境中易受到亞致死的影響,引起生理或組織病理學上的變化,而這種變化在低溫下不可能得到恢復。氨濃度過高,在越冬后期會引起魚類死亡。因此,在冬季對氨的容許濃度要更嚴格一些。例如入冬之后一般不再投餌和施用糞肥化肥等,并事先殺死過量的浮游動物,防止過多消耗氧氣的因素;
總之,在研究氨態氮毒性時,要根據魚類的品種、生長發育各階段以及各種水化因子等綜合考慮,并且要注意到氨態氮在魚池中增加和散失率之間的平衡,特別是高密度集約化養魚,常易引發池塘水質氨態氮含量偏高,水質惡化,魚類攝食量減少,生長緩慢,甚至使魚類急性中毒死亡。因此要適當地控制水體氨態氮的濃度,如潑撒斜發沸石、移植水生維管束植物、殺死過量的浮游動物等方法,均有較好的效果,使水體中氨態氮形成一個良性循環,促進魚類生長發育。
1.8. 如何控制養殖水體氨氮含量
氮元素在水體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有硝酸氮(NO3-)、亞硝酸氮(NO2-)、總氨氮(包括分子態NH3和離子態NH4+)和氮氣(N2)。這幾種形式可以相互轉化,在亞硝酸菌和硝酸菌的作用下,氨氮被轉化為亞硝酸鹽和硝酸鹽,這個過程被稱為硝化反應;反之,在反硝化菌作用下,亞硝酸鹽和硝酸鹽又被還原為氨氮,稱為反硝化反應。一般認為,硝酸氮對水生生物是無毒的,氨氮是有毒的,亞硝酸氮是有毒的,不穩定的中間產物,而氮氣是穩定無毒的,它不能被水生生物直接利用,也不參與水體中的氮素轉化過程。
由此可見,對水生生物有危害的總氨氮(包括分子態NH3和離子態NH4+),其中構成主要危害的是指分子態的氨氮(NH3)。水體中NH3過高不僅阻止生物體內的氨向體外排出,還能從水中向其體內滲透,使水生生物代謝減少或停滯,損害包括鰓在內的一些主要器官,抑制其生長發育,甚至造成死亡。因此,在水產養殖過程中,控制水體中的氨氮含量就成為了一項至關重要的工作,具體可采取以下措施。
一、徹底清池每年養殖生產結束后,要將池底淤泥全部清除,進行曝曬。第二年放苗前,使用生石灰、漂白粉、高錳酸鉀等氧化劑對池底徹底消毒。使用石灰清池可改善池子底質,殺菌消毒,并使水保持微堿性,有利于硝化作用的進行,是一種高效實用的消毒劑。
二、淤泥較深的池塘可種植一些大型水生植物,占池塘面積的1/3,其根須可吸收淤泥中的有機物質。池塘中的浮游植物可充分利用水體中的氨氮,使其不能積累到有害濃度。
三、按營養需求合理配置餌料,控制餌料中蛋白質含量和蛋白質中氨基酸的組成,防止過多營養流失,避免發生幅營富養化。
四、在池塘中混養一些以有機碎屑為食的濾食性魚類,如鰱、鯽等,可降低有機物的積累,減少黯淡的產生。
五、長期添加一些微生物調節劑,如活力優水泰,每畝水深一米使用35~50克,每月使